查看“來曼系”的源代码
←
來曼系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NoteTA|G1=物理學}} '''萊曼系'''是[[物理學]]上[[氫原子]]的電子從[[主量子數]]''n''大於等於2躍遷至''n'' = 1的一系列光譜線。這些系列以希臘字母依序標示:''n'' = 2躍遷至''n'' = 1稱為萊曼-α,3躍遷至1稱為萊曼-β,4躍遷至1稱為萊曼-γ,依此類推。這個序列的譜線是以發現者[[西奧多·賴曼|萊曼]]命名為萊曼系。 == 歷史 == 第一條萊曼系的譜線是[[西奧多·賴曼|萊曼]]在1906年在研究被激發的[[氫原子]]氣體[[紫外線]]光譜時發現的,其餘的譜線在1906年1914年間陸續被發現。 氫所發出的這些譜線是不連續的,這是氫譜線第一系列的例證: [[File:LymanSeries1.gif|萊曼系]] 歷史上,解釋氫光譜是[[物理學]]的難題,这些谱线的不连续,出现的位置也无法解释。1855年[[巴耳末]]提出[[巴耳末公式]](經驗公式)。[[約翰尼斯·里德伯|芮得柏]]花了不到5年的時間將[[實驗式|經驗公式]]擴充為[[芮得柏公式]],包含了可见光之外的谱线,原始的公式在1888年提出在1890年完成。芮得柏設法發展了另一個不僅可以和已知的[[巴耳末系]]吻合的經驗式,並且能預測其他未知的譜線,將不同的整數置入芮得柏的經驗式可以發現和得到不同的氫光譜系列譜線。 == 萊曼系 == 得到萊曼系譜線的[[芮得柏公式]]如下: :<math> {1 \over \lambda} = R \left( {1 \over 1^2} - {1 \over n^2} \right) \qquad \left( R = 1.0974 \times 10^7 \mbox{m}^{-1} \right)</math> 此處''n''是大於或等於2的一個整數(也就是''n'' = 2,3,4,...)。 因此,因此在上面圖中譜線的波長從右至左分別對應於<math>n=2\,</math>至<math>n= \infty </math>(對應於無限多條的譜線,n越大,谱线的间距越小,因為图像的精度限制,好像形成了连续谱,但氢光谱都是分离的不连续的谱线。)。 萊曼系的波長都属于紫外波段: {| class="wikitable" ! <math>n</math> |align="center"|2 |align="center"|3 |align="center"|4 |align="center"|5 |align="center"|6 |align="center"|7 |align="center"|8 |align="center"|9 |align="center"|10 |align="center"|11 |align="center"|<math>\infty</math> |- ! 波長(nm) |121.6 |102.5 |97.2 |94.9 |93.7 |93.0 |92.6 |92.3 |92.1 |91.9 |91.15 |} == 解釋和推導 == 在1913年,[[尼爾斯·波耳]]提出他的[[波耳模型]]理論,說明为何[[芮得柏公式]]能夠解釋氫原子的譜線。波耳發現電子氫原子的能階必需以下面的公式所描述的量子化: :<math> E_n = - {{m e^4} \over {2 \left( 4 \pi \varepsilon_0 \hbar \right)^2}} {1 \over n^2} = - {13.6 \over n^2} [\mbox{eV}]. </math> 依據波耳的第三個假設,當電子由最初的能階(<math> E_i </math>)躍遷至最後的能階(<math> E_f </math>),原子必需輻射如下波長的輻射: :<math> \lambda = {{h c} \over {E_i - E_f}}. </math> 當以[[電子伏特]]表示能量,以[[埃]]作為波長的單位時,能夠更方便的表示: :<math> \lambda = {12430 \over {E_i - E_f}}. </math> 在上面的公式中用於表示氫原子時,習慣以''n''對應於開始時的能階,''m''對應於結束時的能階: :<math> {1 \over \lambda} = {{E_i-E_f} \over 12430} = \left( {12430 \over 13.6} \right)^{-1} \left({1 \over m^2} - {1 \over n^2} \right) = R \left({1 \over m^2} - {1 \over n^2} \right) </math> 此處的''R''同樣是芮得柏長久以來就知道的[[里德伯常量|芮得柏常數]]。 要將波耳、芮得柏和萊曼聯結在一起,只需要將''m''以1來取代: :<math> {1 \over \lambda} = R \left( {1 \over 1^2} - {1 \over n^2} \right) </math> 這就是芮得柏公式的萊曼系。因此,每一條輻射的波長都對應於一種電子從主量子數大於1的能階上躍遷至第一階的能量。 == 相關條目 == * [[波耳模型]] * [[H-α]] * [[芮得柏公式]] * [[氫原子光譜]] * [[萊曼連續光子]] == 外部連結 == *[http://www.bigs.de/en/shop/htm/termsch01.html Lyman series (animation)]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1025053308/http://homepage.mac.com/dtrapp/ePhysics.f/labII__10.html Lyman discovers series] [[Category:發射光譜]] [[Category:氫原子物理]] {{Hydrogen spectral series-footer}}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Hydrogen spectral series-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oteTA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來曼系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