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极限 (范畴论)”的源代码
←
极限 (范畴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在'''數學'''裡的'''範疇論'''中,'''極限'''的概念融貫了多種構造,包括和、積等等;範疇論中許多[[泛性質]]也可從極限來理解。 極限分為'''極限'''與'''餘極限'''(又稱'''上極限'''),彼此的定義相對偶。在不同場合的別名及英譯如下表: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餘極限/上極限(colimit) || 正(向)極限(direct limit) | 歸納極限(inductive limit) |----- | 極限(limit) || 逆(向)極限(inverse limit) || 投射極限/射影極限(projective limit) |} 本條目用語取'''歸納極限'''與'''射影極限'''。 ==定義== 一[[範疇 (數學)|範疇]] ''C'' 中的極限及上極限可用 ''C'' 中的圖示來定義。形式上,''C'' 中類型 ''J'' 的[[圖示 (範疇論)|圖示]]是指一個由 ''J'' 映射至 ''C'' 的[[函子]]: :''F'' : ''J'' → ''C''. 範疇 ''J'' 稱之為「索引範疇」,圖示 ''F'' 可想做是以 ''J'' 索引 ''C'' 內的物件及態射。''J'' 實際的物件及態射為何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之間的互動。 通常,最感興趣的情況是當類型J為[[小範疇]]或[[有限集合|有限範疇]]之時,此類圖示分別被稱為「小圖示」及「有限圖示」。 === 極限 === 設 ''F'' : ''J'' → ''C'' 為一個在範疇 ''C'' 中類型 ''J'' 的圖示。一個對應於 ''F'' 的「[[錐體 (範疇論)|錐體]]」是指 ''C'' 中的一物件 ''N'' ,具有可以 ''J'' 內之物件 ''X'' 索引的態射族 ψ<sub>''X''</sub> : ''N'' → ''F''(''X''),使得對每個 ''J'' 內的態射 ''f'' : ''X'' → ''Y'',均有 ''F''(''f'') o ψ<sub>''X''</sub> = ψ<sub>''Y''</sub>。 圖示 ''F'' : ''J'' → ''C'' 的'''極限'''是一個對應於 ''F'' 的錐體 (''L'', φ),使得對所有其他對應於 ''F'' 之錐體 (''N'', ψ),總存在一個「唯一的」態射 ''u'' : ''N'' → ''L'',使得對所有 ''J'' 中的 ''X'',φ<sub>''X''</sub> o ''u'' = ψ<sub>''X''</sub>。 [[File:Functor cone (extended).svg|center|A universal cone]] 可以說,錐體 (''N'', ψ) 能被唯一的因子 ''u'' 分解成錐體 (''L'', φ)。此一態射 ''u'' 有時稱為「中介態射」。 極限亦稱之為「[[錐體 (範疇論)|泛錐體]]」,因為其所具有之[[泛性質]](詳見下文)。如同每個泛性質一般,上述定義敘述了一個有關一般性的對稱狀態:極限物件 ''L'' 夠一般,能讓所有其他錐體分解;另一方面,''L'' 也必須夠特殊,每個錐體都只可能有「一個」因子。 極限也可視為是在對應於 ''F'' 的[[錐體範疇]]內的[[始對象和終對象|終對象]]。 圖示可能不存在極限;但若一個圖示存在極限,則此一極限一定是唯一的:在[[同構]]下是唯一的。 === 上極限 === 極限及錐體的[[對偶 (範疇論)|對偶概念]]是上極限及上錐體。雖然可直接將上述定義的所有態射反轉,以得到上極限及上錐體之定義,但下文仍將明確敘明之: 圖示 ''F'' : ''J'' → ''C'' 的「[[錐體 (範疇論)|上錐體]]是指 ''C'' 中的一物件 ''N'',具有可以每個 ''J'' 中的物件 ''X'' 索引的態射族 :ψ<sub>''X''</sub> : ''F''(''X'') → ''N'' 使得對每個 ''J'' 內的態射 ''f'' : ''X'' → ''Y'',均有 ψ<sub>''Y''</sub> o ''F''(''f'')= ψ<sub>''X''</sub>。 圖示 ''F'' : ''J'' → ''C'' 的'''上極限'''是 ''F'' 的上錐體 (''L'', <math>\phi</math>),使得對所有其他對應於 ''F'' 的上錐體 (''N'', ψ),總存在一個「唯一的」態射 ''u'' : ''L'' → ''N'',使得對所有 ''J'' 中的 ''X'',''u'' o <math>\phi</math><sub>''X''</sub> = ψ<sub>''X''</sub>。 [[File:Functor co-cone (extended).svg|center|A universal co-cone]] 上極限也稱為「[[錐體 (範疇論)|泛上錐體]]」,也可視為是在對應於 ''F'' 的[[錐體 (範疇論)|上錐體範疇]]內的[[始對象和終對象|始對象]]。 如同極限一般,若圖示 ''F'' 存在上極限,則此上極限在同構下是唯一的。 ===歸納系統與射影系統=== 以下固定一個範疇<math>\mathcal{C}</math>,並探討其中的極限。為避免[[集合]]的悖論,我們將固定一個[[宇宙 (範疇論)|宇宙]]<math>\mathcal{U}</math>,並假定<math>\mathcal{C}</math>是<math>\mathcal{U}</math>-範疇,即:對任意兩個對象<math>X, Y</math>,態射集<math>\mathrm{Hom}_\mathcal{C}(X,Y)</math>同構於<math>\mathcal{U}</math>裡的某個集合。<math>\mathbf{Set}</math>表所有<math>\mathcal{U}</math>裡的集合構成的範疇。 設<math>I</math>為對<math>\mathcal{U}</math>的一個[[小範疇]],所謂'''歸納系統'''(或稱'''I-圖''')係指一個函子<math>\alpha: I \rightarrow \mathcal{C}</math>,'''射影系統'''則指一函子<math>\beta: I^{\mathrm{op}} \rightarrow \mathcal{C}</math>。 形象地說,歸納系統不外是給定<math>\mathcal{C}</math>中一族對象<math>\{X_i : i \in I\}</math>,對每個態射<math>i \rightarrow j</math>都有<math>\mathcal{C}</math>中對應的態射<math>X_i \rightarrow X_j</math>,且此對應在態射的合成下不變。射影系統對應的態射則反向:<math>X_i \leftarrow X_j</math>。 固定一對象<math>X \in \mathcal{C}</math>,對任意歸納系統α或射影系統β,可定義從<math>I^\mathrm{op}</math>到<math>\mathbf{Set}</math>的函子 :<math>\mathrm{Hom}_\mathcal{C}(\alpha, X): i \mapsto \mathrm{Hom}(\alpha(i), X)</math> :<math>\mathrm{Hom}_\mathcal{C}(X, \beta): i \mapsto \mathrm{Hom}(X, \beta(i))</math> 我們將遵循[[可表函子]]的哲學,從集合的射影極限出發。暫設<math>\mathcal{C} = \mathbf{Set}</math>,<math>\mathbf{Set}</math>上的歸納系統不外是<math>I</math>上的[[層_(數學)|預層]]。給定一個歸納系統β,定義: :<math>\varprojlim \beta := \{ (x_i) \in \prod_{i \in I} \beta(i) : \forall i,j \in I, s \in \mathrm{Hom}(i,j) \; \beta(s)(x_j) = x_i \} </math> :(注意:若<math>I</math>是空範疇,對應的射影極限是[[單元素集合]]。) 可手工驗證下述自然同構: :<math>\mathrm{Hom}_\mathbf{Set}(X, \varprojlim \beta) \stackrel{\sim}{\rightarrow} \varprojlim \mathrm{Hom}_\mathbf{Set}(X, \beta)</math> ==若干例子== ===始對象與終對象=== 令<math>I</math>為空範疇,此時的歸納極限與射影極限(若存在)便分別滿足泛性質 :<math>\forall X \in \mathcal{C}, |\mathrm{Hom}(X, \varprojlim \emptyset)| = |\mathrm{Hom}(\varinjlim \emptyset, X)| = 1</math> 這不外就是<math>\mathcal{C}</math>裡的[[始對象]]與[[始對象|終對象]]。 ===纖維積與纖維餘積=== 令<math>I</math>為離散範疇(即:其間只有恆等態射),此時歸納及射影系統不外只是一族<math>\mathcal{C}</math>的對象<math>\{ X_i: i \in I \}</math>,對應的歸納極限及射影極限稱作餘積(又稱上積)與[[積 (範疇論)|積]]。 令<math>I</math>為範疇<math>\bullet \longleftarrow \bullet \longrightarrow \bullet</math>;設<math>\alpha: I \rightarrow \mathcal{C}</math>對應於<math>Y_1 \stackrel{f_1}{\longleftarrow} X \stackrel{f_2}{\longrightarrow} Y_2</math>。若其歸納極限存在,稱之<math>Y_1, Y_2</math>對<math>X</math>的[[纖維餘積]],寫作<math>Y_1 \sqcup_X Y_2</math>。 對偶地看,對於<math>\beta: I^\mathrm{op} \rightarrow \mathcal{C}</math>,對應於<math>X_1 \stackrel{f_1}{\longrightarrow} Y \stackrel{f_2}{\longleftarrow} X_2</math>,若其射影極限存在,稱之<math>X_1, X_2</math>對<math>Y</math>的[[纖維積]],寫作<math>X_1 \times_Y X_2</math>。 纖維積與纖維餘積可視為「相對」版本的積與餘積。若存在終對象(或始對象),則積(或餘積)可視為對該對象的纖維積(或纖維餘積)。 ===核與上核=== 核(kernel)與餘核(cokernel,又譯上核),有時也稱等化子(equalizer)與餘等化子(coequalizer)。考慮對應到 <math>X_0 \overset{f}{\underset{g}{\rightrightarrows} } X_1</math> 的歸納或射影系統,此時的歸納極限<math>\mathrm{Coker}(f,g)</math>稱作上核,射影極限<math>\mathrm{Ker}(f,g)</math>稱作核。它們的泛性質圖解如下: :[[File:DiagramKernelCokernel.png]] 在[[加法範疇]]中僅須考慮<math>g=0</math>的狀況,上述概念遂歸結為[[同調代數]]所探討的的核與餘核。 ==性質== ===極限之交換=== 設<math>I,J</math>為小範疇,<math>\alpha: I \times J \rightarrow \mathcal{C}</math>為歸納系統,則有自然同構 :<math>\varinjlim_{i,j} \alpha(i,j) = \varinjlim_i \varinjlim_j \alpha(i,j) = \varinjlim_j \varinjlim_i \alpha(i,j)</math> 將箭頭反向,對射影系統<math>\beta: (I \times J)^\mathrm{op} = I^\mathrm{op} \times J^\mathrm{op} \rightarrow \mathcal{C}</math>亦有自然同構 :<math>\varprojlim_{i,j} \beta(i,j) = \varprojlim_i \varprojlim_j \beta(i,j) = \varprojlim_j \varprojlim_i \beta(i,j)</math> 歸納極限與射影極限通常不交換,一個格外有用的結果是:若<math>I</math>是[[濾通範疇]],則<math>\varinjlim_I</math>與任意<math>\varprojlim_J</math>交換。 ===完備性=== 若一個範疇內存在任意的(小)射影極限,則稱之'''完備範疇''';完備的充要條件是存在任意的積與核。 將箭頭反向,遂得到'''上完備範疇'''的定義及其充要條件。 ===正合函子=== {{further|正合函子}} 考慮一個函子<math>F: \mathcal{C} \rightarrow \mathcal{C'}</math>。 * 若<math>\mathcal{C}</math>裡存在任意的有限射影極限,且<math>F</math>與有限射影極限交換,則稱<math>F</math>為'''左正合'''。 * 若<math>\mathcal{C}</math>裡存在任意的有限歸納極限,且<math>F</math>與有限歸納極限交換,則稱<math>F</math>為'''右正合'''。 * 若上述條件同時被滿足,則稱<math>F</math>為'''正合'''。 在[[阿貝爾範疇]]中,上述定義回歸到[[同調代數]]中的定義。 根據極限的泛性質,<math>\mathrm{Hom}(-,-)</math>函子無論對哪個變數都是左正合的。 設<math>(F,G)</math>是一對伴隨函子。若<math>\mathcal{C}</math>存在任意有限歸納極限,則<math>F</math>右正合;若存在任意有限射影極限,<math>G</math>左正合。此法可建立許多函子的正合性。 ==具體實例== ===集合論=== * 定義中已構造集合的(小)射影極限。對於任意一個小範疇<math>I</math>及歸納系統<math>\alpha: I \rightarrow \mathbf{Set}</math>,其歸納極限亦存在,定義為下述商集: :<math>\varinjlim \alpha := \dfrac{\coprod_{i \in I} \alpha(i)}{(\exists i_1 \rightarrow \cdots \rightarrow i_n, x \in \alpha(i_1) \mapsto \cdots \mapsto y \in \alpha(i_n)) \Rightarrow (x \sim y)}</math> * 兩個集合的纖維積與上積為 :<math>Y_1 \sqcup_X Y_2 = Y_1 \sqcup Y_2 / \{ f_1(y_1) = f_2(y_2) \Rightarrow x_1 \sim x_2~\}</math> :<math>X_1 \times_Y X_2 = \{(x_1,x_2) \in X_1 \times X_2 : f(x_1)=f(x_2) \}</math> * 設<math>f,g: X_0 \rightarrow X_1</math>,則 :<math>\mathrm{Ker}(f,g) = \{x_0 \in X_0 : f(x_0)=g(x_0) \}</math>,這是「等化」一詞的來由。 :<math>\mathrm{Coker}(f,g) = X_1 / \{\forall x_0 \in X_0, f(x_0) \sim g(x_0) \}</math> * <math>\mathbf{Set}</math>是完備且上完備的。 ===拓撲空間=== 拓撲空間範疇<math>\mathbf{Top}</math>也是完備且上完備的。各種極限構造與集合相同,惟須安上適合的商拓撲或子空間的誘導拓撲。 特別是可以構造一族無窮多個拓撲空間的極限及逆極限,此時相應的拓撲稱作始拓撲或終拓撲。此類構造在[[泛函分析]]及[[同倫|同倫理論]]中特別有用。 一個拓撲空間<math>X</math>滿足[[豪斯多夫空間|豪斯多夫性質]]的充要條件是<math>p_1, p_2: X \times X \rightarrow X</math>的核<math>\Delta: X \rightarrow X \times X</math>是閉浸入,將此性質推廣到概形上,則得到[[分離概形]]。 ===概形=== 概形範疇<math>\mathbf{Sch}</math>(或相對版本<math>\mathbf{Sch}_{/S}</math>)有終對象<math>\mathrm{Spec}\mathbb{Z}</math>(或<math>S</math>),並存在有限的纖維積。 ===抽象代數=== [[阿貝爾群]]範疇<math>\mathbf{Ab}</math>或一個環<math>R</math>上的模範疇<math>\mathbf{Mod}_R</math>都是完備且上完備的。函子的正合性對應到交換代數裡的正合性概念。 射影極限的一個典型例子是[[p進數|p進整數]]:<math>\mathbb{Z}_p := \varprojlim_n \mathbb{Z}/p^n\mathbb{Z}</math>。 ==文獻== * Masaki Kashiwara and Pierre Schapira, ''Categories and Sheaves'', Springer. ISBN 3540279490 ==外部連結==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402075309/http://www.institut.math.jussieu.fr/~schapira/polycopies/Sta.pdf Categories, sites, sheaves and stacks /Pierre Schapira] {{範疇論}} [[Category:范畴中的极限]]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Further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範疇論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极限 (范畴论)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