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氦核作用”的源代码
←
氦核作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refimprove|time=2018-03-21}} {{NoteTA|G1=物理學}} '''氦核作用''' (或'''α作用、α反應''')是兩種[[核融合]]的類型之一,能將恆星的氦轉換成重元素,另一種即是[[3氦過程]](3α反應)。 當3氦反應進行時只需要氦的參與,而一旦有一些[[碳]]產生,能消耗氦的其他反應也會發生: :<math>\mathrm{_6^{12}C}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8}^{16}O} + \gamma + Q</math>, Q = 7.16 MeV :<math>\mathrm{_8^{16}O}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10}^{20}Ne} + \gamma + Q</math>, Q = 4.73 MeV :<math>\mathrm{_{10}^{20}Ne}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12}^{24}Mg} + \gamma + Q</math>, Q = 9.31 MeV :<math>\mathrm{_{12}^{24}Mg}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14}^{28}Si} + \gamma + Q</math>, Q = 9.98 MeV :<math>\mathrm{_{14}^{28}Si}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16}^{32}S} + \gamma + Q</math>, Q = 6.95 MeV :<math>\mathrm{_{16}^{32}S}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18}^{36}Ar} + \gamma</math> :<math>\mathrm{_{18}^{36}Ar}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20}^{40}Ca} + \gamma</math> :<math>\mathrm{_{20}^{40}Ca}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22}^{44}Ti} + \gamma</math> :<math>\mathrm{_{22}^{44}Ti}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24}^{48}Cr} + \gamma</math> :<math>\mathrm{_{24}^{48}Cr}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26}^{52}Fe} + \gamma</math> :<math>\mathrm{_{26}^{52}Fe} + \mathrm{_2^4He} \rightarrow \mathrm{_{28}^{56}Ni} + \gamma</math> 反应的过程是: 氦-4 → 铍-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镁-24 → 矽–28 → 硫–32 → 氩–36 → 钙–40 → 钛–44 → 铬–48 → 铁–52 → 镍–56 其中从氦-4开始到矽-28的反应过程叫氦聚变,从矽-28开始至镍-56的反应过程叫[[矽燃烧过程]]。所有這些反應在恆星內部發生的比率都不高,因此對於能量的貢獻並不大;比[[氖]]([[原子量]] > 10)重的元素,由於[[庫侖障壁]]的增加,因此不太容易產生。 所謂的'''α作用元素''' (或'''α元素''')是質量為[[氦核]](α粒子)整數倍的同位素,它們的豐度是最高的。 α元素的[[原子序数]]≤ 28:[[氦|He]]、[[铍|Be]]、[[碳|C]]、[[氧|O]]、[[氖|Ne]]、[[鎂|Mg]]、[[矽|Si]]、[[硫|S]]、[[氬|Ar]]、[[鈣|Ca]]、[[鈦|Ti]]、[[铬|Cr]]、[[铁|Fe]]、[[镍|Ni]]。它们在[[II型超新星]]的[[矽燃燒過程|矽融合]]過程中經由α捕獲而形成,镍-56是大质量恒星以核融合能产生的最后一种元素。 矽和鈣是純粹的α作用元素,鎂可以由氫核捕獲的燃燒過程中產生。至於氧,有些人認為是α作用元素,但也有人認為不是,在[[金屬量]]低的[[星族|第二星族星]]中,氧確實是α作用元素;其他的在第二型超新星中產生的α作用元素,它們增加的質量都和氦的質量有很好的關聯性。有時候碳和氮也會被視為α作用元素,因為它們是經由α捕獲所形成的元素。 在恆星內的α作用元素[[豐度]]通常都以對數的形式來表達: :<math> [\alpha/Fe] = \log_{10}{\left(\frac{N_{\alpha}}{N_{Fe}}\right)_{Star}} - \log_{10}{\left(\frac{N_{\alpha}}{N_{Fe}}\right)_{Sun}} </math>, 此處<math>N_{\alpha}</math>和<math>N_{Fe}</math>分別是每單位體積內α作用元素和鐵原子的數量。理論的[[星系形成和演化|星系演化]]模型預測在宇宙的早期,相對於鐵有更多的α作用元素。第二型超新星主要合成的元素是氧和α作用元素(氖、鎂、矽、硫、氬、鈣和鈦),而[[Ia超新星]]在[[鐵峰頂]]產生元素([[釩|V]]、[[鉻|Cr]]、[[錳|Mn]]、[[鐵|Fe]]、[[鈷|Co]]和[[鎳|Ni]])。 == 外部連結 == [http://www.citebase.org/abstract?identifier=oai:arXiv.org:0705.4511 The Age, Metallicity and Alpha-Element Abundance of Galactic Globular Clusters from Single Stellar Population Models] {{原子核物理学}} [[Category:核合成|H]] [[Category:核聚变|H]]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NoteTA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improv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原子核物理学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氦核作用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