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相位偏移調變”的源代码
←
相位偏移調變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模板:Modulation techniques}} {{noteTA |G1=Communication }} '''相位偏移調變''',又稱'''相位鍵移'''(PSK,Phase-Shift Keying)是一種利用[[相位]]差異的[[訊號]]來傳送資料的[[調變]]方式。該傳送訊號必須為[[正交]]訊號,其[[基底]]更須為單位化訊號。 :一個訊號所代表的數學公式 :<math> s_i(t) = Acos(2 \pi f_o t + \theta ) </math> 一般調變訊號的改變部份可分為振幅A([[ASK]]用)、相位<math>\theta </math>([[PSK]]用)及頻率<math>f_o </math>([[FSK]]用)三種。其中PSK即利用相位差異來產生的調變方式。 :MPSK通用的傳輸符號之公式。 :<math> s_i(t) = Acos(2 \pi f_o t + {2\pi i \over M} ) \mbox{ ,where } i = 1,2,\ldots,M-1 </math> PSK又可稱M-PSK或MPSK,目前有BPSK、QPSK、16PSK、64PSK等等,常用的只有QPSK。而M是代表傳送訊號的符號(symbol)種類。符號越多,傳送的位元數越多,自然在固定時間可傳送越多的資料量(bps)。 :傳輸量公式。 :<math> bps(bits/sec) = {\log_{2}M \over Ts} </math> [[File:PSK BER curves.svg|thumb|280px|BPSK、QPSK、8PSK及16PSK的BER對SNR圖]] 假設各MPSK皆在同一能量下傳送,PSK會因為符號種類(M)的提昇使[[位元錯誤率]](Bits Error Rate,[[BER]])快速上升。所以在符號數M大於16後都由[[QAM]]來執行調變工作。QPSK如果用[[格雷碼]]對映的方式,其BER會和BPSK一樣。所以目前常用的只有QPSK。 ==二位元相位偏移調變(BPSK)== [[File:BPSK Gray Coded.svg|200px|right|thumb|BPSK的坐標圖]] BPSK是PSK系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它是使用兩個相位差180°且正交的訊號表示0及1的資料。它在[[坐標圖]]放置的點並無特別設計,兩點皆放在實數軸,分別在0°的點及180°的點。這種系統是在PSK系列中抗雜訊能力(SNR)是最佳的,在傳送過程中即使嚴重失真,在[[解調]]時仍可盡量避免錯誤的判斷。然而,由於只能調變1 bit至symbol上,所以不適合用在高带宽資料傳送需求的系統上。 标准BPSK遵循如下公式: :<math>s_n(t) = \sqrt{\frac{2E_b}{T_b}} \cos(2 \pi f_c t + \pi(1-n )), n = 0,1. </math> 公式包含0和π两个相位。在具体形式中,二进制数据以如下形式传送: :<math>s_0(t) = \sqrt{\frac{2E_b}{T_b}} \cos(2 \pi f_c t + \pi ) = - \sqrt{\frac{2E_b}{T_b}} \cos(2 \pi f_c t)</math> 代表零; :<math>s_1(t) = \sqrt{\frac{2E_b}{T_b}} \cos(2 \pi f_c t) </math> 代表一。 其中''f''<sub>''c''</sub>代表载波频率。 因此,信号空间可以由单个基函数表示: :<math>\phi(t) = \sqrt{\frac{2}{T_b}} \cos(2 \pi f_c t) </math> 其中 <math>\sqrt{E_b} \phi(t)</math> 代表一,<math>-\sqrt{E_b} \phi(t)</math> 代表零。 BPSK 的位元錯誤率(BER) 在[[白色高斯雜訊]]下表示之公式: :<math>P_b = Q\left(\sqrt{\frac{2E_b}{N_0}}\right)</math> BPSK 的BER和和它的符號錯誤率(SER)是相同的。 ==四位元相位偏移調變(QPSK)== [[File:QPSK Gray Coded.svg|200px|right|thumb|QPSK的坐標圖,其位元對映符號方式用[[格雷碼]]對映。]] QPSK,有時也稱作四位元PSK、四相位PSK、4-PSK,在坐標圖上看是圓上四個對稱的點。通過四個相位,QPSK可以編碼2位元符號。圖中采用[[格雷碼]]來達到最小位元錯誤率(BER) — 是BPSK的兩倍. 這意味著可以在BPSK系統[[帶寬]]不變的情況下增大一倍數據傳送速率或者在BPSK數據傳送速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需帶寬減半。 数学分析表明,QPSK既可以在保证相同信号带宽的前提下倍增BPSK系统的数据速率,也可以在保证数据速率的前提下减半BPSK系统的带宽需求。在后一种情况下,QPSK的BER与BPSK系统的BER完全相同。 由于无线电通讯的带宽都是由FCC一类部门所事先分配规定的,QPSK较之于BPSK的优势便开始显现出来:QPSK系统在给定的带宽内可以在BER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BPSK系统两倍的带宽。采取QPSK系统在实际工程上的代价是其接收设备要远比BPSK系统的接收设备复杂。然而,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代价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较之BPSK系统,QPSK系统在接收端存在相位模糊的问题,所以实际应用中经常采取差分编码QPSK的方式。 QPSK遵循如下公式: :<math>s_n(t) = \sqrt{\frac{2E_s}{T_s}} \cos \left ( 2 \pi f_c t + (2n -1) \frac{\pi}{4}\right ),\quad n = 1, 2, 3, 4. </math> 公式包含π/4、3π/4、5π/4与7π/4四个相位。 在二维信号空间中得出的以单位基函数表示的结果为: :<math>\phi_1(t) = \sqrt{\frac{2}{T_s}} \cos (2 \pi f_c t) </math> :<math>\phi_2(t) = \sqrt{\frac{2}{T_s}} \sin (2 \pi f_c t) </math> 第一个基函数被用作信号的在相分量,第二个基函数被用作信号的正交分量。 根据上面的理论推导,QPSK的BER等同于BPSK,即: :<math>P_b = Q\left(\sqrt{\frac{2E_b}{N_0}}\right).</math> 然而,为了实现相同的BER,QPSK系统需要使用BPSK两倍的功率(假设两个比特同时传输)。错误率模型由如下公式给出: {| |<math>\,\!P_s</math> |<math>= 1 - \left( 1 - P_b \right)^2</math> |- | |<math>= 2Q\left( \sqrt{\frac{E_s}{N_0}} \right) - Q^2 \left( \sqrt{\frac{E_s}{N_0}} \right)^2</math>. |} . 如果信噪比较高,则实际错误率模型可估计为: :<math>P_s \approx 2 Q \left( \sqrt{\frac{E_s}{N_0}} \right )</math> ==參見== * [[調變]] * [[頻率偏移調變]] * [[正交振幅調變]] [[Category:调制与解调]] [[el:FSK διαμόρφωση]] [[no:Forsvarets spesialkommando]]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Modulation technique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oteTA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相位偏移調變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