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等周定理”的源代码
←
等周定理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等周定理''',又稱'''等周不等式'''({{lang-en|'''isoperimetric inequality'''}}),是一个几何中的不等式定理,说明了欧几里得平面上的封闭图形的周长以及其面积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等周”指的是周界的长度相等。等周定理說明在[[周界]]长度相等的封闭几何[[形狀]]之中,以[[圓]]形的[[面積]]最大;另一個說法是面積相等的几何形狀之中,以圓形的周界长度最小。這兩種說法是等價的。它可以以[[不等式]]表達:若<math>P</math>為封闭[[曲線]]的周界长,<math>A</math>為曲線所包圍的區域面積,<math>4 \pi A \le P^2</math>。 虽然等周定理的结论早已为人所知,但要严格的证明这一点并不容易。首个严谨的数学证明直到19世纪才出现。之后,数学家们陆续给出了不同的证明,其中有不少是非常简单的。等周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推广,例如在各种曲面而不是平面上的等周问题,以及在高维的空间中给定的“[[微分几何|表面]]”或区域的最大“边界长度”问题等。 在物理中,等周问题和跟所谓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有關。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水珠的形状。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例如失重的太空舱里),水珠的形状是完全对称的球体。这是因为当水珠体积一定时,[[表面张力]]会迫使水珠的表面积达到最小值。根据等周定理,最小值是在水珠形状为球状时达到。 ==歷史== [[Image:Isoperimetric inequality illustr1.svg|right|thumb|不完全[[凸]]的封閉曲線的話,能以「翻折」[[凹]]的部分以成為凸的圖形,以增加面積,而周长不变]] [[Image:Isoperimetric inequality illustr2.svg|right|thumb|一个狭长的图形可以通过“压扁”来变得“更圆”,从而使得面积更大而周长不变。]] 平面上的等周问题是等周问题最经典的形式,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这个问题可以被表述为:在平面上所有周长一定的封闭曲线中,是否有一个围成的面积最大?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形状?另一种等价的表述是:当平面上的封闭曲线围成的面积一定时,怎样的曲线周长最小? 雖然圓看似是問題的表面答案,但證明此事實其實不易。首個接近答案的步驟出現在1838年——{{link-en|雅各·史坦納|Jakob Steiner}}以幾何方法證明若答案存在,答案必然是圓形<ref>J. Steiner, ''Einfacher Beweis der isoperimetrischen Hauptsätze'', J. reine angew Math. '''18''', (1838), pp. 281–296; and Gesammelte Werke Vol. 2, pp. 77–91, Reimer, Berlin, (1882).</ref>。不久之后他的证明被其他数学家完善。 其方法包括證明了不完全[[凸]]的封閉曲線的話,能以「翻折」[[凹]]的部分以成為凸的圖形,以增加面積;不完全對稱的封閉曲線能以傾斜來取得更多的面積。圓,是完全凸和對稱的形狀。可是這些並不足以作為等周定理的''嚴格''證明。 1901年,[[阿道夫·赫維茲]]憑[[傅里叶级数]]和[[格林定理]]給出一個純解析的證明。 == 證明 == 以下給出一個較初等的證明<ref>福原満洲雄、山中健,変分学入門,朝倉書店,1978.3.</ref>,分5步。 設一條長度為P的封閉曲綫圍成的區域的最大面積為A,亦以A、P來標記該區域及其邊界;那麼該圖形應當滿足如下性質: 1、A是一個凸區域。 * 假使不然,A是一個凹區域。那麼根據定義,可以在P內找到兩個點M和N,使其連線MN有一部份M'N'不包含于A的內部。然而如以M'N'替換掉原來的那段弧,則周長將減少,面積將增加,從而將新圖形擴大若干倍后得到一個同樣周長,面積比A大的區域。矛盾。 2、凡平分周長P的弦必平分面積A。 * 如果一弦MN平分P而將A分為大小不同的兩部份<math>A_1>A_2</math>,那麼去掉<math>A_2</math>而將<math>A_1</math>對MN做對稱,則可得到一個周長仍然等於P而面積等於<math>2A_1 > A_1 + A_2 = A</math>的區域,矛盾。 3、凡平分A的弦,無論方向,長度相等。 * 如果不然,不妨設兩弦MN和M'N'均平分面積A而MN>M'N'。那麼分別選取MN及其任一側的曲綫(半個P,不妨記為<math>P_1</math>),以及M'N'及其任一側的區域(另行劃分的半個P,記為<math>P'_1</math>),并粘合在一起使得M'N'落在MN上,M與M'重合。 ** 此時,新的圖形仍然滿足周長為P,面積為A的性質,且由於MN>M'N',N'應落於MN之間。 * 以M為中心,分別對<math>P_1</math>和<math>P'_1</math>做<math>\lambda</math>和<math>\mu</math>倍的放縮,使兩曲綫的終端吻合(即N和N'經過變換之後重合,記為<math>N''</math>),得到兩個分別與原區域相似的區域<math>Q_1</math>和<math>Q'_1</math>。適當調整<math>\lambda</math>和<math>\mu</math>的值,使曲綫<math>M Q_1 N'' Q'_1 M</math>的周長仍為P。 ** 此時<math>Q_1</math>和<math>Q'_1</math>的長度分別等於<math>P \lambda /2</math>和<math>P \mu /2</math>,所圍的面積分別等於<math>A \lambda^2 /2</math>和<math>A \mu^2 /2</math>;並且由於MN和MN'經過放縮后重合,有<math>\lambda MN = \mu MN'</math>。 * 由於曲綫<math>M Q_1 N'' Q'_1 M</math>的周長仍為P,故<math>P \lambda /2 + P \mu /2 = P</math>,從而<math>\lambda + \mu = 2</math>;而由<math>\lambda MN = \mu MN', MN>MN'</math>知<math>0< \lambda <1</math>。 * 所以,<math>M Q_1 N'' Q'_1 M</math>的面積為<math>A (\lambda^2 + \mu^2) /2 = A (\lambda^2 + (2 - \lambda)^2) /2 = A(\lambda^2 - 2\lambda + 2) > A</math>,與A最大矛盾。 4、若MN平分A,O為MN中點,那麼對P上任意一點R,都有OM=ON=OR。 * 以O為中心,做MRN的中心對稱圖形,R對稱到R';那麼圖形MR'NRM的周長為P,面積為A。由第3步知MN和RR'的長度應該相等,而O也是RR'的中點,故得結論。 5、由於O到P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所以P是圓。 == 参见 == * [[变分法]] * [[普拉托问题]] * [[挂谷集合]] * {{link-en|移动沙发问题|moving sofa problem}} ==参考来源== {{reflist}} {{DEFAULTSORT:isoperimetric inequality}} [[Category:数学定理|D]] [[Category:变分法]] [[Category:几何不等式]]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Lang-en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Link-en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等周定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