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算术基本定理”的源代码
←
算术基本定理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noteTA | T =-{zh-hans:算术基本定理; zh-hant:算術基本定理}- | 1 =-{zh-hans:素数; zh-hant:質數; zh-mo:素數; zh:質数}- | 2 = }} '''算术基本定理''',又称为'''[[正整數]]的唯一分解定理''',即:每个大于1的[[自然数]],要么本身就是[[质数]],要么可以写为2個或以上的質數的[[积]],而且这些質因子按大小排列之后,写法僅有一種方式。 例如:<math>6936 = 2^3 \times 3 \times 17^2</math>,<math>1200 = 2^4 \times 3 \times 5^2</math>。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 * 分解的存在性: * 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數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數論]]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 定义 == <math>\forall A\in\mathbb{N},\,A>1\quad\exist \prod_{i=1}^n p_i^{a_i}=A</math>. 其中 <math>p_1<p_2<p_3<\cdots<p_n</math> 而且 <math>p_i</math> 是一个[[質数]],<math>a_i\in\mathbb{Z}^+</math>. 這種表示的方法存在,而且是唯一的。 == 證明 == 算术基本定理的最早证明是由[[欧几里得]]给出的。准确的说,欧几里得证明了在一般整环上看与算术基本定理等价的命题:若質數<math>p|ab</math>,则不是 <math> p|a</math>,就是<math>p|b</math>。然而,在欧几里得的时代,并没有发展出幂运算和指数的写法,甚至连四个整数的乘积这种算式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欧几里得并没有给出算术基本定理的现代陈述。 === 必然性 === 用[[反證法]]:假設存在大於1的自然數不能寫成質數的乘積,把最小的那個稱為n。 自然數可以根据其'''可除性'''(是否能表示成两个不是自身的自然数的乘积)分成3類:質數、合數和1。首先,按照定义,<math>n</math>大于1。其次,<math>n</math>不是質數,因為質數<math>p</math>可以寫成質数乘积:<math>p=p</math>,這與假設不相符合。因此<math>n</math>只能是[[合數]],但每个合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严格小于自身而大於1的自然數的積。设<math>n = a \times b</math>,其中<math>a</math>和<math>b</math>都是介于1和<math>n</math>之间的自然数,因此,按照<math>n</math>的定义,由于n是大於1的自然數而不能寫成質數的乘積中最小的數,<math>a</math>和<math>b</math>都可以写成質数的乘积。从而<math>n = a \times b</math> 也可以写成質数的乘积。由此產生矛盾。因此大於1的自然數必可寫成質數的乘積。 === 唯一性 === [[歐幾里得引理]]:若質數<math>p|ab</math>,则不是 <math> p|a</math>,就是<math>p|b</math>。 引理的证明:若<math>p|a</math> 则证明完毕。若<math>p \nmid a</math>,那么两者的[[最大公约数]]为1。根据[[貝祖定理]],存在<math>(m, n)</math> 使得<math>ma + np =1</math>。于是<math>b = b(ma + np) = abm + bnp</math>。 由于<math>p|ab</math>,上式右边两项都可以被''p''整除。所以<math>p|b</math>。 再用反證法:假設有些大于1的自然數可以以多于一种的方式寫成多个質數的乘積,那么假设<math>n</math>是最小的一個。 首先<math>n</math>不是質数。將<math>n</math>用兩種方法寫出:<math>n=p_1 p_2 p_3 \cdots p_r = q_1 q_2 q_3 \cdots q_s</math> 。根據引理,質数<math>p_1|q_1 q_2 q_3 \cdots q_s</math> ,所以<math>q_1, q_2, q_3 \cdots q_s</math> 中有一個能被<math>p_1</math>整除,不妨设为<math>q_1</math>。但<math>q_1</math>也是質数,因此<math>q_1 = p_1</math> 。所以,比<math>n</math>小的正整数<math>n'=p_2 p_3 \cdots p_r</math>也可以写成<math>q_2 q_3 \cdots q_s</math> 。这与''<math>n</math>'' 的最小性矛盾! 因此唯一性得证。 == 相關 == 在一般的[[數域]]中,並不存在相應的定理;事實上,在虛[[二次域]] <math>\mathbb{Q}(\sqrt{-D}) \quad (D \in \mathbb{N})</math> 之中,只有少數幾個能滿足,最大的一個 <math>D</math> 是 <math>D=163</math>。例如,<math>6</math>可以以兩種方式在 <math>\mathbb{Z}[\sqrt{-5}]</math> 中表成整數乘積:<math>2\times 3</math> 和 <math>(1+\sqrt{-5})(1-\sqrt{-5})</math>。同樣的,在分圓整數中一般也不存在唯一分解性,而這恰恰是人們在証明[[費馬大定理]]時所遇到的陷阱之一。 歐幾里得在普通整數 <math>\mathbb{Z}</math> 中証明了算術基本定理──每個整數可唯一地分解為素數的乘積,[[高斯]]則在複整數 <math>\mathbb{Z}[\sqrt{-1}]</math> 中得出並証明,只要不計四個可逆元素 <math>(\pm 1, \pm i)</math> 之作用,那麼這個唯一分解定理在 <math>\mathbb{Z}[\sqrt{-1}]</math> 也成立。高斯還指出,包括費馬大定理在內的普通素數的許多定理都可能擴大到複數域。 == 高斯类数 == 对于二次方程:<math>ax^2+bx+c=0 \qquad \left(a \ne 0 \right)</math>,它的根可以表示为: <math> x_{1,2}=\frac{-b \pm \sqrt {b^2-4ac\ }}{2a} </math> 因为负数不能开平方,<math>b^{2}-4ac</math>的符号就很重要,如果为正,有两个根;如果为0,只有一个根;如果为负,没有实根。欧拉的素数公式:<math>f(x)=x^2+x+41 \qquad \left(a \ne 0 \right)</math> <math>b^{2}-4ac=1-164=-163</math> 两个复数解為: <math> x_{1,2}=\frac{-1 \pm \sqrt {163}i}{2}</math> <math>a+b \sqrt[]{-d}</math>哪个<math>d</math>值可以得到唯一分解定理? <math>d=1,2,3</math>皆可得到定理,但當<math>d=5</math>时不能。因为在这个数系中6这个数有两种形式的因子分解(分解至不可分约的情形)。 <math>6=2 \times 3</math>;<math>6=(1+\sqrt{-5})(1-\sqrt{-5})</math>。在高斯时代,已知有9个<math>d</math>使得<math>a+b \sqrt[]{-d}</math>所产生的数有唯一因子分解(<math>a</math>,<math>b</math>如上面指出那样取值)。 <math>d=1,2,3,7,11,19,43,67,163</math>高斯认为<math>d</math>的數量不會超過10個,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 1952年,业余数学家,退休的瑞士工程师{{le|庫爾特·黑格納|Kurt Heegner}}(Kurt Heegner)发表了他的证明,声称第10个高斯类数不存在。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世界又等待了15年之后才知道这个定理:麻省理工学院的斯塔克(Harold Stark)和剑桥大学的阿兰贝克(AlanBaker)独立用不同方法证明了第10个<math>d</math>值不存在。两个人重新检查了希格内尔的工作,发现他的证明是正确的。 为了紀念长期被忽视的希格内尔,上述的9個數被稱為[[黑格纳数]],一些曲线上的点被命名为希格内尔点。 参见《数学新的黄金时代》和其它数学书籍。 == 外部連結 == * {{en}} [http://demonstrations.wolfram.com/FundamentalTheoremOfArithmetic/ Fundamental Theorem of Arithmetic - Wolfram Demonstrations Project] {{基本定理}} [[Category:数论]] [[Category:数学定理|S]] [[de:Primfaktorzerlegung#Fundamentalsatz der Arithmetik]]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En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L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oteTA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基本定理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算术基本定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