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舊量子論”的源代码
←
舊量子論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NoteTA|G1=物理學}} '''舊量子論'''是一些比現代[[量子力學]]還早期,出現於1900年至1925年之間的量子理論。雖然並不很完整或一致,這些[[啟發式]]理論是對於[[經典力學]]所做的最初始的量子修正<ref>{{cite book|last = ter Haar|first =D.|title =The Old Quantum Theory|publisher=Pergamon Press|date=1967|pages =pp. 206}}</ref>。舊量子論最亮麗輝煌的貢獻無疑應屬[[波耳模型]]。自從[[夫朗和斐]]於1814年發現了太陽光譜的[[譜線]]之後,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物理學家仍舊無法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波耳的模型居然能以簡單的算術公式,準確地計算出[[氫原子]]的譜線。這驚人的結果給予了科學家無比的鼓勵和振奮,他們的確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很多年輕有為的物理學家,都開始研究量子方面的物理。因為,可以得到很多珍貴的結果。 直到今天,舊量子論仍舊有聲有色地存在著。它已經轉變成一種半古典近似方法,稱為[[WKB近似]]。許多物理學家時常會使用WKB近似來解析一些極困難的量子問題。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物理學家[[古茨威勒|马丁·古茨威勒]](Martin Gutzwiller)發現了怎樣半經典地解析[[混沌理論]]之後<ref>{{Citation|last = Gutzwiller|first = Martin|title = Effect of correlation on the ferromagnetism of transition metals|journal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volume = 10|issue = 5|pages = pp. 159-162|year = 1963}}</ref><ref>{{Citation|last = Gutzwiller|first = Martin|title = Correlation of Electrons in a Narrow s Band|journal = Physical Review|volume = 137|pages = pp. A1726-A1735|year = 1965}}</ref>,這研究領域又變得非常熱門。(參閱[[量子混沌理論]] ({{lang|en|quantum chaos}}))。 == 基本原理 == 舊量子論的基本原理談到原子系統的運動是[[量子化]]的,[[離散量|離散]]的。原子系統遵守經典力學;但不是每一種運動都合法,只有那些遵守'''舊量子條件'''的運動是合法的: :<math>\oint p_i dq_i = n_i h\,\!</math>; 其中,<math>p_i\,\!</math>是[[動量]],<math>q_i\,\!</math>是對應的[[坐標]],<math>n_i\,\!</math>是[[整數]]的[[量子數]],<math>h\,\!</math>是[[普朗克常數]]。 舊量子條件又稱為'''威爾森-索末菲量子化定則''',是由威爾森<ref>{{Citation|last = Wilson|first=W.|title = The quantum theory of radiation and line spectra|journal = Philosophical Magazine|volume = 29|pages = pp. 795-802|year = 1915}}</ref>和索末菲<ref name="Somm1916">{{Citation|last=索末菲|first=阿諾|author-link=阿諾·索末菲|title =Zur Quantentheorie der Spektrallinien|journal=Annalen der Physik|volume = 51|pages =pp. 1-94|year = 1916}}</ref>各自發現的。舊量子條件公式的閉路積分取於整個運動的一[[週期]],是[[相空間]]的面積,稱為[[作用量]]。由於在這裏,作用量被量子化為以普朗克常數為單位的整數,因此,普朗克常數時常被稱為'''作用量的量子'''。 為了要符合舊量子條件,經典運動必須是[[哈密頓-亞可比方程式#分離變數法|可分的]],意思是說,運動方程式可以分為幾個獨立部份,每一個獨立部份都包含了一個不同的坐標<math>q_i\,\!</math>,而每一個坐標的方程式部份所描述的運動都是[[週期性]]的。不同部份描述的運動不一定會有同樣的週期,它們的週期甚至是互相[[通約性|不可通約的]]。可是,整個系統必須有一組可分的坐標,每一個坐標的方程式部份都分別描述一個週期性的運動。 使用舊量子條件的動機,一個是[[對應原理]],還有一個就是量子化的[[物理量]]必須是[[緩漸不變量]]的實際物理觀察。例如,給予[[諧振子]]的[[普朗克]]量子化定律,這兩個條件中,任意一個條件決定了量子化一個一般系統的正確經典物理量。 == 範例 == === 諧振子 === 在舊量子論裏,最簡單的系統,[[諧振子]]系統,其[[哈密頓量]]<math>H\,\!</math>是 :<math>H= {p^2 \over 2m} + {m\omega^2 q^2\over 2}\,\!</math>; 其中,<math>p\,\!</math>是動量,<math>m\,\!</math>是[[質量]],<math>\omega\,\!</math>是[[角頻率]],<math>q\,\!</math>是坐標。 哈密頓量<math>H\,\!</math>的[[等位集]]是[[橢圓]]形[[軌道 (力學)|軌道]]。哈密頓量<math>H\,\!</math>等於能量<math>E\,\!</math>。舊量子條件要求軌道在[[相空間]]所圍入的區域面積<math>A\,\!</math>必須是普朗克常數乘以整數倍數<math>n\,\!</math>。因此, :<math>A=\pi ab=\pi{\sqrt{2mE}}{\sqrt{2E/m\omega^2}}=2\pi E/\omega=nh\,\!</math>; 其中,<math>a=\sqrt{2mE}\,\!</math>、<math>b=\sqrt{2E/m\omega^2}\,\!</math>分別是橢圓的半軸。 所以,依照威爾森-索末菲量子化定則能量<math>E\,\!</math>是 :<math>E= n\hbar \omega\,\!</math>; 其中,<math>\hbar\,\!</math>是[[約化普朗克常數]]。 這眾所皆知的量子化能量結果,時常用來建立其它舊量子條件。 通過平均每一個離散態的能量,假設處於的[[量子態|離散態]]的[[機率]]是[[波茲曼分佈|波茲曼權]] ({{lang|en|Boltzmann distribution}}),量子化諧振子的熱性質可以用方程式表達為 :<math>U =3N \cfrac{\sum_n\hbar\omega n e^{ - n\hbar\omega/k_B T}}{\sum_n e^{ - n \hbar\omega/k_B T}} =3N \cfrac{\hbar \omega}{e^{\hbar\omega/k_B T} - 1}\,\!</math>; 其中,<math>N\,\!</math>是諧振子的總數,<math>U\,\!</math>是系統的熱能量,<math>k_B\,\!</math>是[[波茲曼常數]]。 由於每一個諧振子的自由度是3,所以熱能量方程式有一個係數<math>3N\,\!</math>。從上述公式,可以計算出諧振子的[[比熱]]: :<math>C_V =\frac{\partial U}{\partial T} = 3N\frac{(\hbar\omega)^2}{k_B T^2} \frac{e^{\hbar\omega/k_B T}}{(e^{\hbar\omega/k_B T} - 1)^2}\,\!</math>。 上述這兩個方程式就是[[愛因斯坦模型]]的主要結果。當溫度<math>T\,\!</math>超高,<math>k_B T \gg \hbar\omega\,\!</math>的時候,熱能量和比熱分別近似為 :<math>U \to 3Nk_B T\,\!</math>、 :<math>C_V \to 3Nk_B \,\!</math>。 對於一個擁有<math>N\,\!</math>個諧振子的三維振動系統,這結果與經典的[[能量均分定理]]結果相符合。取能量量子趨向0的經典極限,<math>\hbar\omega \to 0\,\!</math>,則在任意溫度<math>T\,\!</math>,這結果都正確。 當<math>k_B T\,\!</math>超低,<math>k_B T \ll \hbar\omega\,\!</math>的時候,系統非常冷,諧振子的熱能量<math>U\,\!</math>會以[[指數函數]]趨向零,比熱的物理行為也一樣。在1900年前後,很多氣體、液體、固體的比熱實驗都得到了這非經典結果,證明了理論的正確性。 做實驗測量,在低溫時,固體的比熱較低。溫度越接近[[绝对零度]],比熱就越接近零。通過研究和觀察[[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內容,可以推斷,對於所有物質,這句話都成立。早在十九世紀,[[詹姆斯·麥克斯韋]]尖銳的觀察力就發覺到這經典力學與冷材料比熱之間的矛盾。但是,研究物質原子理論的物理學家都被這謎團深深地困惑。1906年,為了解答這難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建議原子的運動是量子化的。他首先將量子理論應用於一個力學系統。不久之後,[[彼得·德拜]]應用量子化諧振子和其各種[[頻率]],給出一個[[固體]]比熱的數量理論(參閱[[愛因斯坦模型]]和[[德拜模型]])。 === 一維位勢 === 一維問題的解析相當容易。給予任意能量<math>E\,\!</math>,從[[能量守恆定律]],可以計算出粒子的動量: :<math>p=\sqrt{2m(E - V(q))}\,\!</math>; 其中,<math>V(q)\,\!</math>是坐標為<math>q\,\!</math>的地點的[[位勢]]。 '''轉向點'''是粒子動量消失的位置。在經典轉向點之間,將這動量的公式積分於所有<math>q\,\!</math>的可能值,再加入舊量子條件,就可以得到舊量子條件的方程式。 假設,這問題是[[盒中粒子]]問題。則舊量子條件方程式為 :<math>2\int_0^L p dq = nh\,\!</math>; 其中,<math>n\,\!</math>是[[正整數]],<math>L\,\!</math>是盒子的長度。 那麼,容許的動量是 :<math>p= {nh \over 2L}\,\!</math>, 容許的離散[[能級]]是 :<math>E= {n^2 h^2 \over 8mL^2}\,\!</math>。 再擧一個簡單的一維案例。一個位於正[[直線|半直線]]的線性位勢,在<math>q=0\,\!</math>位置有一個無限大的位勢牆,在<math>q>0\,\!</math>區域,位勢與坐標成正比。使用量子力學正規理論的方法來解析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工作;使用半經典方法,雖然解答不是解析解,而是近似解,但量子數越高,這解答越準確。不失去線性的一般性,可以將位勢表達為 :<math>V(q)= - Fq\,\!</math>; 其中,<math>F\,\!</math>是一個常數。 那麼,作用於粒子的力量是 :<math>F= - \frac{\partial V(q)}{\partial q}\,\!</math>。 舊量子條件是 :<math>2 \int_0^{E/F}\ \sqrt{2m(E - Fq)}\ dq = n h\,\!</math>。 經過一番運算,可以得到 :<math>\frac{4\sqrt{2m}E^{3/2}}{3F}=nh\,\!</math>。 所以,能級是 :<math>E =\left(\frac{3nhF}{4\sqrt{2m}}\right)^{2/3}\,\!</math>。 === 旋轉子 === 在一根長度為<math>R\,\!</math>的無質量剛杆的一端,連結著一個質量為<math>M\,\!</math>的粒子,稱這連結體為'''旋轉子'''。假設,剛杆的另外一端固定於一個固定點,則旋轉子可以繞著這固定點作[[旋轉運動]]。採用[[極坐標系]],這旋轉子的旋轉運動的[[拉格朗日量]]<math>L\,\!</math>是 :<math>L = \frac{1}{2} MR^2\dot\theta^2 \,\!</math>; 其中,<math>\theta\,\!</math>是[[極坐標系|角坐標]]。 角坐標的[[共軛動量]]<math>J\,\!</math>是 :<math>J = MR^2 \dot\theta\,\!</math>。 舊量子條件要求<math>\theta\,\!</math>的週期、<math>J\,\!</math>,兩個物理量的乘積為普朗克常數乘以整數倍數<math>n\,\!</math>: :<math>2\pi J = n h\,\!</math>。 也就是說,角動量<math>J\,\!</math>是[[約化普朗克常數]]<math>\hbar\,\!</math>的整數倍數。將這舊量子條件帶入[[波耳模型]],就可以得到[[氫原子]]的能級! 延伸至三維空間,採用[[球坐標系]],旋轉子可以用[[天頂角]]<math>\theta\,\!</math>和[[方位角]]<math>\phi\,\!</math>來描述。拉格朗日量<math>L\,\!</math>是 :<math>L = \frac{1}{2}MR^2\dot\theta^2 + \frac{1}{2}MR^2(\sin\theta\dot\phi)^2\,\!</math>。 兩個共軛動量分別為 :<math>p_\theta = MR^2\dot\theta\,\!</math>、 :<math>p_\phi=MR^2\sin^2\theta \dot\phi\,\!</math>。 由於<math>L\,\!</math>顯性地跟[[方位角]]<math>\phi\,\!</math>無關,方位角<math>\phi\,\!</math>是一個[[循環坐標]]。<math>\phi\,\!</math>的運動方程式很簡單: :<math>p_\phi = l_\phi\,\!</math>; 其中,常數<math>l_\phi\,\!</math>是角動量的z-分量。 舊量子條件要求常數<math>l_\phi\,\!</math>的積分,從[[弧度]]為<math>0\,\!</math>至<math>2\pi\,\!</math>,等於普朗克常數<math>\hbar\,\!</math>乘以整數倍數<math>m\,\!</math>。因此, :<math>2\pi l_\phi = m h\,\!</math>。 整數倍數<math>m\,\!</math>就是[[磁量子數]]。假設在旋轉子一端的粒子帶有電荷,則角動量的z-分量是旋轉子沿著z方向的[[磁矩]]。 由於三維的旋轉子是繞著一個旋轉軸做旋轉運動,總角動量的限制應該與二維旋轉子的限制相同。兩個舊量子條件要求總角動量和其z-分量分別等於約化普朗克常數<math>\hbar\,\!</math>乘以整數倍數 <math>l\,\!</math>、<math>m\,\!</math>。現代量子力學可以複製這兩個舊量子條件。但是,在舊量子論時代,這兩個舊量子條件指引出一個[[弔詭]]:相對一個任意選定的z-軸,怎樣將角動量的[[取向]]量子化?這動作似乎特別選出了空間中的一個偏愛方向。 關於一個旋轉軸的角動量,其量子化稱為'''空間量子化'''。[[旋轉不變性]]的概念似乎與空間量子化不相容。現代量子力學也同樣地量子化角動量。但是,對於任意取向,明確的角動量離散態是其它取向的量子態的[[態疊加原理|疊加]]。因此,量子化過程並不會選出一個偏愛的旋轉軸。所以,空間量子化這術語不再被使用;而改稱為'''角動量量子化'''。 === 氫原子 === [[氫原子]]物理的角部分只是一個旋轉子,給出量子數 <math>l\,\!</math>、<math>m\,\!</math>。剩餘的徑向部分是在位勢作用下的週期性一維運動,可以解析。 給予固定值的總角動量 <math>L\,\!</math>,一個經典[[克卜勒問題]]的哈密頓量 <math>H\,\!</math>是(為了簡化方程式,重定義質量的單位和能量的單位。這樣,可以吸收兩個常數:質量和[[庫侖定律]]的係數 <math> \frac{e^2}{4\pi\epsilon_0}\,\!</math>)<ref>{{cite book|last = Aruldhas|first = G.|title = Quantum Mechanics|publisher = Prentice-Hall of India Learning Pvt. Ltd.| date = 2004| pages = pp. 11|isbn =978-8120319622}}</ref>: :<math>H= { p^2 \over 2 } + {L^2 \over 2 r^2 } - {1\over r}\,\!</math>; 其中,<math>r\,\!</math>是徑向坐標,<math>p\,\!</math>是徑向動量。 設定能量為常數 <math>E\,\!</math>,徑向動量是 :<math>p=\sqrt{2E - {L^2\over r^2} + { 2\over r}}\,\!</math>。 由於位勢乃[[反平方定律|反平方]][[連心力|連心勢]],經典的電子運動軌道是[[橢圓]]。[[拱點|近拱點]]<math>r_1\,\!</math>和[[拱點|遠拱點]]<math>r_2\,\!</math>分別是當<math>p=0\,\!</math>時電子位置的徑向坐標: :<math>r_1=( - 1+\sqrt{1+2L^2 E})/2E\,\!</math>; :<math>r_2=( - 1 - \sqrt{1+2L^2 E})/2E\,\!</math>。 所以,舊量子條件是 :<math>\oint \sqrt{2E - {L^2\over r^2} + { 2\over r}} \ dr=2\int_{r_1}^{r_2} \sqrt{2E - {L^2\over r^2} + { 2\over r}} \ dr= k h\,\!</math>; 其中,<math>k\ge 0\,\!</math>是一個新的量子數。 經過一番運算,可以得到 :<math> 2\pi\left(\frac{1}{\sqrt{ - 2E}} - L\right)=kh\,\!</math>。 將量子化的角動量<math>L=l\hbar\,\!</math>代入,稍加編排,可得能量為 :<math> E= - \frac{1}{2(k + l)^2\hbar^2}\,\!</math>。 兩個量子數<math>k\,\!</math>、<math>l\,\!</math>共同決定了能量。設定主量子數<math>n\,\!</math>: :<math>n=k+l\,\!</math>。 由於<math>k\,\!</math>是非負整數,<math>l\,\!</math>的容許值必須小於或等於<math>n\,\!</math>。除了某些小地方以外,這結果與波耳模型的能級結果完全相同。 前述關於氫原子的半經典理論稱為'''索末菲模型'''<ref>{{Citation|last=索末菲|first=阿諾|author-link=阿諾·索末菲|title=Atombau und Spektrallinien|publisher =Braunschweig, Friedrich Vieweg und Sohn|year=1919}},德文原文。</ref><ref>{{Citation|last=索末菲|first=阿諾|author-link=阿諾·索末菲|last2=Brose |first2=Henry Leopold|title=Atomic structure and spectral lines|publisher=Methuen & Co.|year=1934|edition=3rd.}},英文翻譯。</ref> 。其軌道是各種不同尺寸的橢圓軌道處於離散的傾斜平面。索末菲模型預測,原子沿著某直軸的磁矩,只能給出離散值。這預測似乎與旋轉不變性相矛盾,但是卻被[[斯特恩-革拉赫實驗]]證實是正確的。 == 光子與物質波 == 1905年,[[愛因斯坦]]發覺在同樣一個盒子內,假若波長很短,則量子化的[[電磁場]]諧振子的[[熵]]等於一群呈氣體態的粒子的熵<ref>{{Citation|last = 愛因斯坦|first = 阿爾伯特|author-link = 愛因斯坦|title = Die Planckshe Theorie der Strahlung und die Theorie der Spezifischen Wärme|journal = Annalen der Physik|volume = 22|pages = pp.180-190|year = 1907}}</ref>。粒子的數量等於量子的數量。愛因斯坦因此推斷,這量子是實際存在於空間某個位置的物體,即光的粒子。他將這量子取名為[[光子]]。 愛因斯坦的論點是建立於[[熱力學]],建立於計算物理態的數目,因此並不能完全的說服那時的物理學家。然而,他推斷光具有波動和粒子的雙重性質,更精確地說,給予一個電磁駐波,角頻率是<math>\omega\,\!</math>,量子化能量是<math>E = n\hbar\omega\,\!</math>,可以被視為由<math>n\,\!</math>個能量為<math>\hbar\omega\,\!</math>的光子所構成的。很遺憾地,愛因斯坦無法描述光子與波動是怎樣的相關。 光子擁有動量和能量。[[狹義相對論]]要求,光子的動量必須是 :<math>p=\frac{h}{\lambda}\,\!</math>; 其中,<math>\lambda\,\!</math>是電磁波的波長。 1924年,[[路易·德布羅意]]還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他提出了一個新的詮釋。他建議所有的物質,電子或光子,都是[[物質波]],遵守關係式 :<math>\lambda = {h \over p}\,\!</math>; 其中,<math>\lambda\,\!</math>是物質波的波長。 他又聲明,當物質波移動於經典軌道時,舊量子條件計算物質波的[[相位]]變化,要求總變化是<math>2\pi\,\!</math>的整數倍數: :<math>\oint p dx=\oint \frac{h}{\lambda} dx=nh\,\!</math>。 沿著經典軌道,波長的數目必須是整數。這條件是建設性干涉的條件,也解釋了為什麼要量子化軌道:只有在離散頻率、離散能量的前提下,物質波才能形成駐波。 舉例而言,給予一個[[盒中粒子]]問題,一個駐波的半波長<math>\lambda/2\,\!</math>的整數倍數<math>n\,\!</math> 必須等於盒子的邊長<math>L\,\!</math>,這駐波才能夠長存在。舊量子條件表達為 :<math>n\lambda/2 =L\,\!</math>。 那麼,量子化動量是 :<math>p = \frac{nh}{2L}\,\!</math>。 這樣,可以複製舊量子能級。 == 克拉莫躍遷關係 == 舊量子論只能適用於特定的力學系統,能夠用週期性的[[作用量-角度坐標|作用量-角度變量]]來分離的特別力學系統。舊量子論無法處理[[輻射]]的發射和吸收。雖然這樣,[[亨德里克·克拉莫]] ({{lang|en|Hendrik Kramers}})找到了一個啟發式,描述怎樣計算輻射的發射和吸收<ref name="Kramers1924">{{Citation|last=克拉莫|first=亨德里克|title=The Quantum Theory of Dispersion|journal=Nature|volume=114|pages=pp. 310-311| year=1924}}</ref>。 克拉莫建議,應該[[傅立葉分析]]一個量子系統的軌道,將軌道依照軌道頻率的倍數分解成[[調和函數]]: :<math>X_n(t) = \sum_{k= - \infty}^{\infty} e^{ik\omega t} X_{n;\,k}\,\!</math>。 其中,下標<math>n\,\!</math>是軌道的量子數,在索末菲模型裏,代表<math>n,\,l,\,m\,\!</math>量子數組,<math>\omega\,\!</math>是軌道的角頻率,<math>k\,\!</math>是傅立葉模態。 克拉莫注意到,只有當頻率是軌道頻率的整數倍數的時候,才會發生[[輻射]]的經典[[發射]]。在他的量子[[色散關係|色散理論]]裏,他提議兩個物理態之間的躍遷可以比擬為輻射的經典發射。那麼,輻射的發射率應正比於<math>|X_k|^2\,\!</math>,如同在經典力學的應有的物理行為。克拉莫的描述並不精確,因為傅立葉分量的頻率並不完全匹配能級之間的差距。 這點子後來引導出[[矩陣力學]]的發展。 == 歷史 == [[馬克斯·普朗克]]對於光波的發射和吸收的研究,點燃了舊量子論。後來,愛因斯坦發表了固體比熱的傑作。緊接著,應用量子原理於原子運動,[[彼得·德拜]]解釋了比熱的異常現象。這些貢獻開啟了舊量子論如火如荼的發展。 1913年,波耳發表了[[對應原理]]。應用這原理,他又建構了[[氫原子]]的[[波耳模型]],成功地解釋出氫原子的發射[[譜線]]。 整個1910年代,一直到1920年代中期,物理學家應用舊量子論為一個解析原子問題的嶄新利器。但是有成功也有失敗,效果並不一致。在這期間,科學家知曉了分子的旋轉和振動譜線,也發現了電子[[自旋]];但這些也引起了半整數量子數的困惑。愛因斯坦提出了[[零點能量]]理論<ref>{{Citation|last = 愛因斯坦|first = 阿爾伯特|author-link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last2 = 施特恩|first2 =奧托|author2-link =奧托·施特恩|title = Einige Argumente für die Annahme einer molekular Agitation beim absoluten Nullpunkt |journal=Annalen der Physik|volume=40|pages=pp. 551-560|year=1913}}</ref>。[[阿諾·索末菲]]半經典地量子化[[相對論|相對論性]]氫原子<ref name="Somm1916" />。克拉莫給予了[[斯塔克效應]] ({{lang|en|Stark effect}})一個合理的解釋<ref>{{Citation|last=克拉莫|first=亨德里克|title = Über den Einfluß eines elektrischen Feldes auf die Feinstruktur der Wasserstofflinien'' (On the influence of an electric field on the fine structure of hydrogen lines)|journal = Zeitschrift für Physik|volume = 3|pages = pp. 199-233 | year = 1920}}</ref>。[[薩特延德拉·玻色]]和愛因斯坦正確地找到了[[光子]]的量子統計。 於1924年,克拉莫發表了量子色散理論,藉著運動軌道的傅立葉分量,可以計算從一個量子態躍遷至另一個量子態的機率<ref name="Kramers1924" />。通過與[[海森堡]]的合作,這點子被延伸為一個半經典的,以類似矩陣的形式來描述的原子躍遷機率<ref>{{Citation|last=克拉莫|first=亨德里克|last2=海森堡|first2=維爾納| author2-link=海森堡|title=Über die Streuung von Strahlen durch Atome| journal=Zeitschrift fur Physik|volume = 31|pages = pp.681-708|year = 1925}}</ref>。海森堡繼續這研究,以這躍遷方法來重新表述量子理論,原創出矩陣力學<ref>{{Citation|last=海森堡|first=維爾納|author-link=海森堡|title=Über quantentheoretische Umdeutung kinematischer und mechanischer Beziehungen|journal = Zeitschrift für Physik|volume = 33|pages = pp. 879-893|year = 1925}}</ref>。 同樣於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的波動理論。在1926年,[[薛丁格]]找到了一個[[薛丁格方程式|量子波動方程式]],能夠清楚明瞭,前後一致地複製舊量子論的所有成果。後來,薛丁格證明了他的波動力學和海森堡矩陣力學是等價的。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共同結束了舊量子論的時代。 == 參考文獻 == {{reflist|1}} == 外部連結 == *[[國立交通大學]]物理系視聽教學:[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01005010/http://ocw.nctu.edu.tw/course/riki.php?id=introquantummechanics_video&CID=1 舊量子論]。 {{Quantum mechanics topics}} [[Category:量子力學|J]] [[Category:物理學史|J]] [[de:Quantenphysik#Frühe Quantentheorien]]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Citation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Cite boo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Lang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oteTA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Quantum mechanics topic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舊量子論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