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諾頓定理”的源代码
←
諾頓定理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noteTA |G1=Electronics |G2=物理學 }} '''諾頓定理'''(Norton's theorem)指的是一個由[[電壓源]]及[[電阻]]所組成的具有兩個端點的電路系統,都可以在電路上等效於由一個理想[[電流源]]''I''與一個電阻''R''並聯的電路。對於單頻的交流系統,此定理不只適用於電阻,亦可適用於廣義的[[阻抗]]。'''諾頓等效電路'''是用來描述線性電源與阻抗在某個頻率下的[[等效電路]],此等效電路是由一個理想電流源與一個理想阻抗並聯所組成的。 諾頓定理是[[戴维南定理|戴維寧定理]]的一個延伸,於1926年由兩人分別提出,他們分別是[[西門子公司]]研究員[[汉斯·费迪南德·迈尔]](Hans Ferdinand Mayer)(1895年-1980年)及[[貝爾實驗室]]工程師[[爱德华·劳里·诺顿]](1898-1983)。實際上梅耶爾是兩人中唯一有在這課題上發表過論文的人,但諾頓只在貝爾實驗室內部用的一份技術報告上提及過他的發現。 == 諾頓等效電路的計算 == [[File:Norton equivelant.png|thumb|250px|任何只包含電壓源、電流源及電阻的[[黑箱]]系統,都可以轉換成諾頓等效電路]] 要計算出等效電路,需: # 在AB兩端短路(亦即負載電阻為零)的狀況下計算輸出電流''I''<sub>AB</sub>。此為''I''<sub>NO</sub>。 # 在AB兩端開路(在沒有任何往外電流輸出,亦即當AB點之間的阻抗無限大)的狀況下計算輸出電壓''V''<sub>AB</sub>,此時''R''<sub>No</sub>等於''V''<sub>AB</sub>除以''I''<sub>NO</sub>。 * 此等效電路是由一個獨立電流''I''<sub>NO</sub>與一個電阻''R''<sub>NO</sub>並聯所組成。 其中的第2項也可以考慮成: * 2a.將原始電路系統中的獨立電壓源以短路取代,而且將獨立電流源以開路取代。 * 2b.若電路系統中沒有非獨立電源的話,則''R''<sub>No</sub>為移走所有獨立電源後的電阻'''*'''。 '''*'''注意:判斷諾頓阻抗大小時,一個更普遍的方法是把電流源連接到電流為一安培的輸出終端,並計算終端的電壓。當電源為非獨立時,這個方法是一定要用的。本法並沒有在下圖中出現。 == 轉換至戴維寧等效電路 == [[File:Thevenin_to_Norton2.PNG|right]] 右圖中,左邊是諾頓等效電路,右邊是[[戴維寧定理|戴維寧等效電路]],可用下列方程式將諾頓等效電路轉換成戴維寧等效電路: :<math>R_{Th} = R_{No} \!</math> :<math>V_{Th} = I_{No} R_{No} \!</math> :<math>\frac{V_{Th}}{R_{Th}} = I_{No}\!</math> 其中<math>R_{th}</math>、<math> R_{No}</math>、<math> V_{th}</math>及<math> I_{No} </math>分別代表戴維寧等效電阻、諾頓等效電阻、戴維寧等效獨立電壓源以及諾頓獨立電流源。 == 諾頓等效電路的範例 == {| |[[File:Thevenin and norton step 1.png|framed|步驟0:原始電路]] || [[File:Norton step 2.png|framed|步驟1:計算等效輸出電流]] || [[File:Thevenin and norton step 3.png|framed|步驟2:計算等效電阻]] |} [[File:Norton step 4.png|framed|right|步驟3:轉換成等效電路]] 在此範例中,先將A、B兩點短路,整體電流<math>\boldsymbol{I_{total}} </math>可以寫成: :<math> \boldsymbol I_\mathrm{total} = {15 \mathrm{V} \over 2\,\mathrm{k}\Omega + 1\,\mathrm{k}\Omega \|(1\,\mathrm{k}\Omega + 1\,\mathrm{k}\Omega)} = 5.625 \mathrm{mA} </math> 利用電流的分流原則,從<math>\boldsymbol{R_1} </math>流過負載的電流<math> \boldsymbol{I_{}} </math>為: :<math> \boldsymbol I = {1\,\mathrm{k}\Omega + 1\,\mathrm{k}\Omega \over(1\,\mathrm{k}\Omega + 1\,\mathrm{k}\Omega + 1\,\mathrm{k}\Omega)} \cdot I_\mathrm{total} </math> :<math> \boldsymbol = \frac{2}{3} \cdot 5.625 \mathrm{mA} = 3.75 \mathrm{mA} </math> 再把電壓源用短路來取代,從系統開口兩端往裡看的等效阻抗為: :<math> \ R = 1\,\mathrm{k}\Omega + 2\,\mathrm{k}\Omega \|(1\,\mathrm{k}\Omega + 1\,\mathrm{k}\Omega) = 2\,\mathrm{k}\Omega </math> 因此,等效電路則是由一個3.75 mA的電流源並聯一個2KΩ的電阻所組成。 == 參見 == {{電子學}} {{電路分析}} == 外部連結 == * [http://www.ece.ubc.ca/~jrms/eece560/Helmholtz-Thevenin-Equivalents.pdf]{{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7185110/http://tcts.fpms.ac.be/cours/1005-01/equiv.pdf Origins of the equivalent circuit concept] * [http://www.allaboutcircuits.com/vol_1/chpt_10/9.html Norton's theorem at allaboutcircuits.com] [[Category:电路定理|N]] [[Category:電路分析|N]]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Dead lin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oteTA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電子學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電路分析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諾頓定理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