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軌道離心率”的源代码
←
軌道離心率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otheruses|subject=[[天文動力學]]的軌道離心率|other=其它學門的離心率 (偏心率)|離心率}} [[File:OrbitalEccentricityDemo.svg|thumb|400px|各種不同離心率的軌道範例,中间黑点为焦点(之一),为中心天体所在的位置。]] 在[[天文動力學]],架構在[[天文動力學的標準假說|標準假說]]下的任何[[軌道]]都必須是[[圓錐切面]]的形狀。圓錐切面的[[離心率]],'''軌道離心率'''是定義軌道形狀的重要參數,而且定義了絕對的形狀。離心率可以解釋為形狀從圓形偏離了多少的程度。 架構在[[天文動力學的標準假說|標準假說]]下,'''離心率'''(偏心率,<math>e\,\!</math>)是嚴格的定義了[[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並且有如下的數值: *[[圓軌道]]:<math>e=0\,\!</math>, *[[橢圓軌道]]:<math>0<e<1\,\!</math>, *[[拋物線軌道]]:<math>e=1\,\!</math>, *[[雙曲線軌道]]:<math>e>1\,\!</math>, 橢圓的離心率<math>e</math>是圓的角度投映。例如說,水星的離心率是(0.2056),簡單的計算正弦的反函數可以得到投映的角度是11.86度,然後以那個數值的傾斜角度觀察任何的圓形物體(例如從上面觀看的咖啡杯),投射到你的眼中所看見的[[橢圓]]就會有相同的離心率。 == 計算 == 軌道離心率能夠從[[軌道狀態向量]]計算得知[[離心率向量]]的大小: :<math>e= \left | \mathbf{e} \right |</math> 此處: *<math>\mathbf{e}\,\!</math>是[[離心率向量]]。 ---- 對[[橢圓軌道]]也能從距離的[[拱點|近拱點]]和[[拱點|遠拱點]]計算得知: :<math>e={{d_a-d_p}\over{d_a+d_p}}=1-\frac{2}{\frac{d_a}{d_p}+1}=\frac{2}{\frac{d_p}{d_a}+1}-1</math> 此處: *<math>d_p\,\!</math>是近拱點的距離。 *<math>d_a\,\!</math>是遠拱點的距離。 == 舉例 == 例如,[[地球]]現在的軌道離心率是0.0167,而由於行星間的重力吸引,經過一段時間會慢慢變成接近0,而最大值約為0.05。(圖請參考[http://www.museum.state.il.us/exhibits/ice_ages/eccentricity_graph.html])。 在其他的數值上,[[水星]]的離心率(0.2056)是在太陽系內行星中最大的。在[[2006年行星重定義]],矮行星的冥王星有更大的離心率大約0.248,[[月球]]有值得注意的離心率0.0554。其他行星的離心率,可以參考''[[太陽系的行星表]]''。 == 對氣候的影響 == 季節的長度對應於地球在軌道上經過分點與至點間所掃掠過的面積。 軌道力學要求季節長度需要與對應季節的象限被掃掠過的面積成比率,所以在軌道離心率的極值,在遠心點上的時間(日期)會比在近心點上要長。今天,在北半球,在秋季與冬季位於近日點附近,地球以最快的速度運動著,因此冬季和秋季比春季和夏季為短。在2006年,北半球的夏天比冬天長4.66天,春天比秋天長2.9天。[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04224356/http://members.aol.com/gregbenson/iceage.htm (source)]軸向進動緩緩的改變地球的分點與至點在軌道上的位置,參考[[回歸年]]有更詳細的說明與數值。在未來的10,000年,北半球的冬季會逐漸變長,而夏季會變得短些,最後,創造出來的環境將順理成章的引發下一次的[[冰河期]]。 == 相關條目 == *[[離心向量]] == 外部連結 == *[http://scienceworld.wolfram.com/physics/Eccentricity.html World of Physics: Eccentricity] *[http://www.ncdc.noaa.gov/paleo/forcing.html The NOAA page on Climate Forcing Data] includes (calculated) data from [ftp://ftp.ncdc.noaa.gov/pub/data/paleo/insolation/ Berger (1978), Berger and Loutre (1991)]{{Dead link|date=2019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and [http://www.imcce.fr/Equipes/ASD/insola/earth/earth.html Laskar et al. (2004)] on Earth orbital variations, including eccentricity, over the last 50 million years and for the coming 20 million year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210012245/http://www.astrobiology.ucla.edu/OTHER/SSO/ The orbital simulations by Varadi, Ghil and Runnegar (2003)] provide another, slightly different series for Earth orbital eccentricity, and also a series for orbital inclination {{軌道}} [[Category:天文動力學]] [[Category:天体力学]] <!-- interwiki --> [[ru:Кеплеровы элементы орбиты#Эксцентриситет]]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Dead lin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Otheruse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軌道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軌道離心率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