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源代码
←
阿伦尼乌斯方程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T|zh-hans:阿伦尼乌斯方程;zh-hant:阿瑞尼斯方程式}- '''-{A|zh-hans:阿伦尼乌斯;zh-hant:阿瑞尼斯}-方程'''(或公式)是[[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适用于[[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甚至某些[[非均相反应]]。其不定积分形式为: :<math>\ k = A e^{{-E_a}/{RT}}</math> 或 <math>\ \ln k = -\frac{E_a}{RT}+\ln A</math> 其中: * <math>\ k</math> 为反应的[[速率常数]]; * <math>\ A</math> 称为指前因子/[[阿伦尼乌斯常数]],单位与 <math>\ k</math> 相同; * <math>\ E_a</math> 为反应的[[活化能]],单位为焦(J)或千焦(kJ),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被视为常数; * <math>\ R</math> 为[[气体常数]]; * <math>\ T</math> 为[[绝对温标]]下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 意义 == 从阿伦尼乌斯方程可以看出,<math>\ \ln k</math> 随 <math>\ T</math> 的变化率与活化能 <math>\ E_a</math> 成正比。因此活化能越低,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增加得越快,反应速率对温度越敏感。如果同时存在多个活化能值不同的反应,则高温对活化能高的反应有利,低温对活化能低的反应有利。 对于不同温度 <math>\ T</math> 下的速率常数 <math>\ k</math> 值,其 <math>\ \ln k-1/T</math> 图应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 <math>\ -\frac{E_a}{R}</math> 和 <math>\ \ln A</math>,从此可以分别求得活化能 <math>\ E_a</math> 和指前因子 <math>\ A</math>。故活化能 <math>\ E_a</math> 也可以这样定义: :<math>\ E_a \equiv -R \left[ \frac{\partial \ln k}{\partial ~(1/T)} \right]_P </math> == 其他形式 == 微分形式: :<math>\ \frac{\mathrm{d} \ln k}{\mathrm{d} T} = \frac{E_a}{RT^2}</math> 定积分形式: :<math>\ \ln \frac{k_2}{k_1} = -\frac{E_a}{R} \left(\frac{1}{T_2} - \frac{1}{T_1}\right)</math> 阿伦尼乌斯方程还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math>\ T_{AF}=\frac{L_{n}}{L_{s}}=\exp \left[\frac{E_a}{k} \left(\frac{1}{T_{n}} - \frac{1}{T_{s}}\right)\right]</math> 其中 <math>\ L_n</math> 及 <math>\ L_s</math> 分別為正常狀況下的使用壽命及加速測試下的使用壽命。<math>\ E_a</math> 表示活化能。<math>\ k</math> 表示[[玻尔兹曼常数]]。<math>\ T_n</math> 及 <math>\ T_s</math> 分別表示正常狀況下的絕對溫度及加速測試下的絕對溫度。 阿伦尼乌斯方程一般适用于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这时 <math>\ A</math> 和 <math>\ E_a</math> 变化不大,阿伦尼乌斯方程有很好的适用性。若温度范围较大,则阿伦尼乌斯方程会产生误差,此时常用下面的公式对阿伦尼乌斯方程进行'''修正''': :<math>k = A (T/T_0)^n e^{{-E_a}/{RT}}</math> 其中 <math>\ A</math>、<math>\ n</math>、<math>\ E_a</math> 均为常数,实验得到的 <math>\ n</math> 值通常在−1至1之间。如果 <math>\ n = 0</math>,就得到未修正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也可以利用下面的[[广延指数]]式进行修正: :<math>k = A e \left[-\left(\frac{E_a}{RT}\right)^{\beta}\right]</math> 其中 <math>\ \beta</math> 为无量纲量。 == 历史 == 此方程最早由[[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在1884年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得出。1889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进一步分析了范特霍夫提出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关系,并从原理的角度对方程做了解释,提出反应中“能垒”的存在。 == 外部链接 == * IUPAC金皮书的定义:[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30155634/http://www.iupac.org/goldbook/A00446.pdf Arrhenius equation](阿伦尼乌斯方程)、[http://www.iupac.org/goldbook/A00102.pdf Arrhenius activation energy](阿伦尼乌斯活化能)、[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30155646/http://www.iupac.org/goldbook/M03963.pdf modified Arrhenius equation](修正的阿伦尼乌斯方程) {{反应机理}} [[Category:化学动力学|A]] [[Category:方程|A]]
本页使用的模板:
Template:反应机理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阿伦尼乌斯方程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